fbpx
重要新聞

檔案照中,一名女孩正在看著不遠處的一棟小屋。(Rudy and Peter Skitterians/Pixabay)   最新數據顯示,在2021年最後一個月,紐西蘭的平均房價首次突破100萬紐元。此外,2021年的價格增幅已刷新2003年的記錄,成為房價上漲最快的一年。 根據房地產數據公司CoreLogic的房價指數數據,到2021年年底,紐西蘭房地產市場的平均房價為1,006,632紐元,年增長率達27.4%,都創下歷史新高。 其研究主管尼克.古道爾(Nick Goodall)表示,去年人們對住宅的需求強勁且持續,總體來說,全國範圍的房價也都強勁增長。 數據顯示,所有主要中心城市的房價都至少漲了20%,其中基督城漲幅最大,創下地區38%的新記錄。 「經過多年相對平穩,或者說最小幅度增長後,基督城現在確實引人注目,」古道爾說。「但即使是20%的增幅,也是非同尋常的增長速度。」 目前,房價最貴的仍是奧克蘭,均價142萬紐元,陶朗加和惠靈頓緊隨其後,且均價都為六位數,分別是114萬紐元及113萬紐元。 然而,古道爾表示,早期跡象表明,今年市場增速將放緩,但房價下跌可能性很小。 對於打算購買第一套住房的群體,他提醒說,這些統計數字只是房價的平均值,主要中心城市仍有40萬紐元的房產,且諸如因弗卡吉爾等地,平均房價仍低於50萬紐元。 他指出,關於市場行情的信息有很多,買家值得去調查當地市場行情,且「關鍵是要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 責任編輯:劉潤菁

紐西蘭的絕美自然風光。(Ricardo Helass / Pixabay)   紐西蘭的旅遊業需要更大的韌性,以應對未知的未來。這是即將離任的紐西蘭旅遊行業協會(TIA)首席執行官克裡斯.羅伯茨 (Chris Roberts)給該行業的建議。 據RNZ報導,羅伯茨日前宣布,他將從1月底起辭去該職務。在離任前,他回顧了紐西蘭旅遊業的興衰,並對行業下一步發展提出建議。 他說:「旅遊業就像坐過山車一樣,有過好時光,也經歷了最艱難歲月,所以你的業務需要有彈性,如果你已經度過了Covid,你可能可以度過任何困難。但未來是未知的,所以要增強旅遊業的韌性。」   紐旅遊業的興衰 在過去的7年裡,羅伯茨一直負責管理紐西蘭旅遊行業協會(TIA)。從2014年開始,該行業顯示出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增長跡象。紐西蘭迎來了旅遊熱潮,旅遊經濟的規模增長了50%,旅遊業成為紐西蘭最大的出口收入源。 羅伯茨說:「於是人們開始討論我們如何實現了過度增長,以及我們如何應對了這種增長。」然後,疫情爆發了,討論的內容很快發生了改變。 最新的一項旅遊調查顯示,在疫情的第一年,紐西蘭三分之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失去了工作,國際旅遊支出暴跌91%,至15億紐元,旅遊總支出較上年下降逾三分之一,至261億紐元。 大部分的旅遊企業都縮小了規模,「他們的規模可能和30年前一樣大」 ,但並沒有完全消失,這些企業的所有者正打算歸來。 他表示,對一些企業來說,最好的決定可能是冬眠,等待合適的時間重新開放。另一些企業可以依靠國內市場生存下來。但他說:「每一家旅遊企業都需要仔細審視自己,並決定甚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對未來的建議 羅伯茨敦促該行業為2022年更多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不過他認為,雖然疫情將改變全球旅遊業,但只要邊境重新開放,紐西蘭對國際遊客仍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當國際遊客歸來時,羅伯茨希望確保遊客的增長不會以社區或環境為代價。他說:「紐西蘭可以擁有世界上最可持續的旅遊業,這將提升紐西蘭的品牌。」 2015年,紐西蘭旅遊業曾做過一項研究,以了解紐西蘭人對旅遊業的看法,尤其是對國際遊客的看法。研究表明,紐西蘭人對過度旅遊感到擔憂。因此羅伯茨表示,「我們必須帶著社區一起重建旅遊經濟。」 責任編輯:劉潤菁

圖為根據某專業模型繪製的泰坦星(Titan)內部結構圖。泰坦星是環繞土星運行的一顆衛星,是土星衛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Kelvinsong / Wikicommons CC-BY-3.0)   美國宇航局(Nasa)已宣布了一項價值約12.6億紐元的土星衛星探索計劃,而據Stuff媒體報導,紐西蘭的研究人員正在幫助該項目的美國相關機構,尋找這顆衛星上的生命跡象。 美國宇航局(Nasa)計劃探索土星最大的衛星——泰坦星(Titan)。 據報導,這顆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在很多方面都與地球有相似處。泰坦星的大氣層主要由氮組成,有雲有雨,還有湖泊、河流和海洋。其地下甚至還有一片鹹水海洋。 但另一方面,泰坦星諸多方面又與地球非常不同,其大氣中幾乎沒有水,但有很多碳氫化合物,且那裏非常冷,大約為零下179攝氏度。 奧塔哥大學的天體化學家考特尼.恩尼斯(Courtney Ennis)博士對Stuff表示,地球上的生命不太可能在該衛星上出現,但該星球的條件可能會創造出一些構建生命的基本成分,即被稱為「生命構建塊」的DNA的一部分。該物質可在適當的情況下,變成泰坦星的基因。 「如果我們能找到這些構建塊,那就極大地打開了生命的可能性。但從我們迄今發現的證據來看,其大氣條件不利於我們所知道的生命,」他說。 「但這並不是說大門已經完全關閉。」 美國宇航局(Nasa)計劃於2027年發射一架名為「蜻蜓號」的「旋翼飛行器」,即一種無人機。該無人機預計在2034年到達泰坦星,並開始執行為期三年的地表任務,並將收集的數據以光速傳回地球。 美國官方網站上表示,該衛星上的甲烷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的注意,因為「當甲烷和氮分子在太陽的強光下分裂時,它們的組成原子會釋放出一個複雜的有機化學網絡」,因此,美國宇航局制定了此項尋找生命跡象的計劃。 據報導,恩尼斯博士以及他在但尼丁的化學實驗室正負責幫助Nasa,及運行該「蜻蜓計劃」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尋找該複雜網絡中的物質。 相關研究人員還在恩尼斯實驗室中重建了泰坦星的大氣環境,總共佔地約3平方米。 恩尼斯博士的任務,則是根據海外同事已發現的成果,即泰坦星上幾乎肯定存在的六種叫「共晶(co-crystals)」的物質,用紫外線來進行轟擊,然後研究能發現什麼。 他表示,預計會發現更多的共晶,因此自己的工作未來可能會更為複雜。 「正如我們所知,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化學都是通過水或水溶劑化學驅動的。而在泰坦星上,沒有液態水,只有液態碳氫化合物。所以這種化學反應對我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而且是未知的,」他說。 「如果我們發現了這些構建塊,下一步將研究其如何排列自己。但首先我們需要確定這些構建塊是否真的在泰坦星上。」 據報導,恩尼斯博士在澳大利亞珀斯一個長期從事珠寶和鐘錶製作的家庭中長大。 他在澳洲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天體化學產生了興趣,並逐漸開始參與到該項目的研究中來。 他對Stuff表示,能來到奧塔哥地區,擔任獨立研究員並組建自己的研究小組,他對此很滿意。 責任編輯:劉潤菁

一張牛肉食材的檔案照。(congerdesign / Pixabay)   目前,紐西蘭一家上市工程公司,正在公司總部但尼丁設計世界上第一台自動化牛肉去骨機。據Stuff媒體報導,該高科技自動化機器預計明年就可投入使用。 據Stuff報導,自動化生產製造商Scott Technology已宣布與澳洲公司Teys Australia簽訂了1800萬紐元合同,以設計出能自動去除牛肉骨頭的最先進設備。 Scott Technology的總經理安德魯.阿諾德(Andrew Arnold)對Stuff表示,該機器將改變行業的遊戲規則,他們預計新的機器將和羊肉去骨機一樣,受到行業的歡迎。 此前,該公司設計製造的羊肉去骨機,已收到了業內商家的積極反饋。 目前,這種牛肉去骨機正處於設計階段,由一個約15人的團隊在但尼丁總部進行,預計將於明年推出,並率先在澳洲投入使用。 據報導,該設備為一種高科技電腦化機器,將可以高速工作來加工牛肉,其自動化切割設備、掃瞄及視覺技術將比手工處理牛肉更為精確。 除了在澳洲使用,據介紹,該款機器還將根據美國牛肉行業的需要進行調整,從而有望在美國投入使用。美國的牛肉產業在全球占比兩成以上。 此外,阿諾德表示,勞動力短缺是公司加大自動化投資的另一個驅動因素。 他說,近年來,人們對牛肉的需求增加了很多,但勞動力短缺讓加工商面臨供應不足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潤菁

2012年6月的紐西蘭奧克蘭海港風光。一輪彩虹當時正掛在天邊。(公有領域)   據Stuff新聞網報導,由於自行車騎行者的奧克蘭海港交通問題一直未解決,政府決定拿出1.5億紐元來處理,包括支付去年廢棄的自行車-步行橋項目已產生的花銷。 在項目公佈三個月後,政府於去年10月取消了耗資7.85億紐元修建橫跨奧克蘭海港自行車-步行橋的計劃。而截至9月底,紐西蘭交通局(Waka Kotahi)已在設計和工程計劃等方面投入了5100萬紐元。 現在,政府決定從原項目的7.85億紐元資金中,撥出1.5億紐元支付該筆沉沒成本,同時用這筆錢為騎行者啟動運行渡輪或巴士的交通服務。 發布於12月24日的內閣文件顯示,政府重新考慮了此前的投資提議,並同意用該項目的預留資金支持多種替代交通項目,包括更便宜的奧克蘭港自行車道工程。 文件表示,迄今為止,就此前的自行車-步行橋項目投資而言,該奧克蘭港自行車道工程對項目得以「成倍增加收益」至關重要。 短期內,文件中寫道,可先用渡輪或自行車巴士作為替代交通解決方案。 去年5月一份部長簡報顯示,啟動渡輪的交付成本為5800萬紐元,運營成本為600萬紐元。 據Stuff報導,政府在平安夜發布此項信息,且該項目成本大大超出預期,遭到了行動黨的批評。 該黨交通發言人西蒙.考特(Simon Court)表示,目前解決騎行者海港交通問題的項目成本將是政府於9月透露成本的三倍。 此前,行動黨曾在6月表示,自行車-步行橋的收益遠低於成本,不應考慮。 「值得慶幸的是,政府得出了這個結論,但在設計、顧問、工程和合同方面已經走得太遠了,納稅人現在正在為工黨有史以來最愚蠢的想法之一支付巨額費用,」考特說。 他敦促政府慎用納稅人的錢,並做出明智決定:「紐西蘭人應該得到比這種浪費和不負責任的消費更好的東西。」 責任編輯:劉潤菁

紐西蘭首都國會大廈的檔案照。(圖片來源:Flickr)   2021年,紐西蘭政府除了忙於應對疫情,也在修改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此,本文根據RNZ的相關報導,為您總結去年12項新興立法,其中大部分都尚未走完國會程序。   1.要求防曬霜符合安全防曬標準的法案 法案名稱:《防曬霜(產品安全標準)法案》 Sunscreen (Product Safety Standard) Bill 誰提出的:國家黨前黨魁托德.穆勒(Todd Muller) 為何提出:該法案要求防曬霜生廠商的防曬水平與其SPF標籤相匹配,並符合澳新兩國的標準。該要求在澳洲是強制性的,但目前在紐西蘭是自願遵守原則,且確實有防曬霜並不達標。 穆勒表示,澳新的皮膚癌發病率都很高,兩國都應遵守相關的共享標準,紐西蘭人對防曬產品有信心至關重要。 目前進展:該法案於4月通過了一讀,並於11月通過了二讀。 議員態度:儘管該法案由反對黨議員提出,卻得到了各方的廣泛支持。   2.要求公佈地方政府議員經濟利益的法案 法案名稱:《地方政府(金錢利益登記冊)修訂案》 Local Government (Pecuniary Interests Register) Amendment Bill 誰提出的:以工黨第一任議員丹吉.尤蒂克雷(Tangi Utikere)的名義提出 為何提出:雖然國會議員的開支和經濟利益會定期公開發布,但對於地方議員來說,情況就不同了。該修正案需要政府每年公布地方議員的金融利益,包括企業的利益、就業、董事、財產、禮品和支付的登記。 尤蒂克雷表示:「該法案為當選議員提供了最起碼的透明度標準。」 議員態度:在工黨的國會多數席位和國家黨的支持下,該修正案很有可能會通過。 行動黨表示,該黨有一些保留意見,但一旦通過了專責委員會,這些保留意見可能會得到解決。   3.豁免賽馬日酒精規定的修訂案 法案名稱:《售賣及供應酒類(賽馬日豁免)修訂案》 Sale and Supply of Alcohol (Exemption for Race Meetings) Amendment Bill 誰提出的:以國家黨議員伊恩.麥克凱爾維(Ian McKelvie)的名義提出 為何提出:旨在通過明確免除比賽日的酒精規定,來簡化賽馬日的事務,為自帶酒水舖平道路。 麥克凱爾維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說:「這將增加比賽日的出席人數,使該行業更具吸引力,並更加成功,並將受到全國賽馬俱樂部的歡迎。」 目前進展:該法案已提交眾議院,但尚未進行一讀。   4.要求政府使用淺白語言的法案 法案名稱:《普通語言法案》Plain […]

一張已經結出許多果實的香蕉作物檔案照。(Piero Di Maria/ Pixabay)   隨著高溫天氣逐漸增多,很多紐西蘭種植業者以及園藝愛好者發現,自己能種的熱帶作物更多了。 據Stuff新聞網報導,紐西蘭熱帶水果種植者協會的主席已在嘗試種更多種類的熱帶水果了。 該協會主席名叫休‧羅斯(Hugh Rose)。他在北地(Northland)自己24公頃的種植園中,種有全國種類最多的香蕉作物。 一隻鳥兒落於木瓜樹上,似乎剛剛嚐過成熟水果的滋味了。(Radival Oliveira Radi / Pixabay)   此外,他又在種植園周圍種了更多熱帶和亞熱帶作物,包括彩虹木瓜、冰淇淋豆、甘蔗、番木瓜樹、生薑和咖啡作物。 他對Stuff表示,如果氣候變化意味著更高的溫度,以及大氣中更多的二氧化碳,那麼他和他的香蕉作物都會對此表示歡迎。 他透露,自1890年以來,紐西蘭就一直在種植香蕉,而只要澆水、為其準備堆肥,進行修剪並防止霜凍,南至紐西蘭的因弗卡吉爾,都可種植這種作物。 他還建議廣大園丁嘗試種植菠蘿、甘蔗和芒果。 這張咖啡作物的檔案照中,彩色的咖啡豆很是耐看。(Daniel Ramirez / Pixabay)   格雷戈爾.馬卡拉(Gregor Macara)是紐西蘭大氣及水資源研究院(NIWA)的氣候科學家。 他對Stuff表示,氣候變化將加快作物生長速度,還能讓一年中作物生長季更長。 但同時,馬卡拉指出,氣候變化還可能會導致洪澇及乾旱的增多。對園丁來說,在乾旱或長期乾旱時期,澆水和灌溉則至關重要。 為了更好地灌溉植物,馬卡拉建議園丁們考慮更多的集水途徑,例如使用收集雨水的水箱,或用水桶收集日常生活中可再次利用的廢水。 此外,荷蘭-紐西蘭的博物學家魯德.克萊因帕斯特 (Ruud Kleinpaste)對Stuff表示,害蟲及病害將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另一個問題,但同時溫度上升確實帶來了一些積極因素。 他說,天氣變暖,昆蟲則會變多,園丁將不得不適應這些威脅。 同時,他也確實發現,諸如鱷梨(牛油果)、柑橘和荔枝等熱帶水果已可在更多地區種植,只要做好防風防霜凍工作即可。 責任編輯:劉潤菁

拍於紐西蘭麥肯齊盆地的一隻黑長腳鷸。照片拍於2014年9月27日。(Ben / Flickr)   紐西蘭特有的黑長腳鷸(black stilt),在1980年代初僅記錄了20多隻成鳥,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這個聖誕期間,這種極度瀕危的水鳥共孵化出18只雛鳥,環保部(DOC)的負責人對此表示非常興奮。 據RNZ報導,在12月24日至26日期間,環保部(DOC)的相關保育機構共孵化出18只黑長腳鷸的雛鳥。 環保部(DOC)該項目負責人麗茲.布朗(Liz Brown)說,這一消息令人興奮,因為在80年代初期,這種水鳥的種群數量下降到只有20多隻。 黑長腳鷸是一種大型水鳥,成鳥約40厘米長,主要分布在南坎特伯雷地區的麥肯齊(Mackenzie)盆地,被國際專業機構列為極危物種,即該種群的滅絕威脅仍然未除。 布朗說,該部估計目前麥肯齊盆地周圍的辮狀河流中約有170只野生黑長腳鷸,而新孵化的18只雛鳥是該保護項目成立以來的一大標誌性變化。 由於該種群自有記錄以來,種群數量一直在銳減,工作人員對其量身定制了一套保育計劃,致力於讓其數量恢復至相對穩定的水平,而目前這種鳥類的數量仍未達到自行繁衍階段。 布朗透露,這些雛鳥會一直在DOC的相關機構長到9個月大,等到冬季過後,食物供應趨於穩定,它們將被放歸野外。 其間,這些雛鳥先會被人工飼養約35天,再被移至一個可供它們自由飛行的鳥捨,直到長至約9個月大。 布朗透露,這種鳥平均的預期壽命是6至8年,但據該部所知,有一隻特殊的黑長腳鷸已超過20歲,且仍在產卵。 「這很不尋常,」布朗說。 責任編輯:劉潤菁

2013年基督城舉辦的一次自行車騎行活動。(Jocelyn Kinghorn/Flickr)   基督城一項耗資3.01億紐元的自行車道網絡計劃如今已在加速建設。據Stuff新聞網報導,該計劃中的4條自行車道如今已完全開放,今年還將再修建5條。基督城計劃共完成13條主要自行車道的建設,用時6年。 據報導,此項自行車道計劃是2013年提出的,全長101公裡。 但自計劃提出以來,修建此自行車道網絡一直備受爭議,然而如今,該提議成為基督城市議會減少碳排放的主要工具之一。 13條自行車道中,已有4條完全開放,包括Uni-Cycle路線、Little River Link、Papanui Parallel以及Quarryman’s Trail。 這4條自行車道都將把更多地區連至市中心。 其中,Uni-Cycle路線將把Ilam和坎特伯雷大學與市中心連接;Little River Link將Prebbleton和Wigram連至市區;Papanui Parallel連接Northlands購物中心和Northern Line自行車道;Quarryman’s Trail通過Hoon Hay和Somerfield將Halswell連至市中心。 其餘自行車道仍在建設中,包括一些部分路段已基本完工的自行車道,而最晚完工的步道預計將於2028年完成。 據報導,3.01億紐元的總成本中,約1.87億紐元將來自政府財政,而不是納稅人。 但在該計劃於2013年首次提出時,市議會預計將耗資6830萬紐元,並計劃在五年內完工。 責任編輯:劉潤菁

某年納皮爾「裝飾藝術周」中,眾多國內外來客身著盛裝,在草坪花園上享受節日樂趣。(Credit: Art Deco Trust)   除了去年,每年2月的第3個週末,「裝飾藝術周」(Art Deco Week)都會在霍克灣心臟地帶的重要港市納皮爾(Napier)拉開序幕。雖然去年該活動因疫情首次被取消,而據RNZ報導,今年這個充滿懷舊氣息的裝飾藝術節將如期舉辦,並已售出5000多張門票。 紐西蘭每年最具標誌性的節日之一,「裝飾藝術周」將於2月16日至20日在這座以「裝飾藝術」聞名的小鎮舉辦。 活動主辦方裝飾藝術基金會(Art Deco Trust)表示,今年的門票銷售量比往年要高。 納皮爾的裝飾藝術中心,是了解其建築歷史的理想去處。(Credit: Kirsten Simcox Photograpgy)   其藝術節總監格雷格‧豪伊(Greg Howie)對RNZ說,已售出5000多張門票,其中65%的票是被其它地區的人們買走的。他認為,人們真的很期待能再次參加這次藝術節。 他說,該基金會對去年藝術節的取消感到非常震驚,而今年,他們則會「竭盡全力」,在交通燈系統下做好各種準備工作,致力於這項活動能順利進行。 納皮爾的精品藝術酒店Art Deco Masonic Hotel(Credit: Kirsten Simcox Photograpgy)   因眾多1930年代的裝飾主義風格建築,納皮爾是與美國邁阿密南海灘齊名的 「全世界最好的裝飾藝術城鎮」,被世界各地的裝飾藝術愛好者視為「藝術聖地」。 1931年,這裡因一場地震以及引起的大火幾乎被夷為平地。然而,小鎮居民在這次浩劫中並沒有低頭,而是克服了無數困難,用了兩年時間重建家園,並最終以一幢幢、統一的裝飾主義風格建築讓這座小鎮浴火重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新的城市」。 處於安全等因素的考量,納皮爾人選用了30年代風靡全球的裝飾藝術風格建築重建家園。 這種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風格簡潔、明朗,也不含複雜的裝飾物,不僅讓這裡蛻變為「裝飾藝術小鎮」,更成為紐西蘭最富盛名的旅遊城市之一。 這個裝飾藝術小鎮往年一直吸引著大批的遊客和裝飾藝術愛好者。(Credit: Kirsten Simcox Photograpgy)   徜徉在納皮爾鎮中心的街頭,從古典線條式到西班牙教會式和裝飾藝術式,各種裝飾藝術風格建築比比皆是。在南半球,擁有如此之多風格濃郁的特色建築之城,找不出第二座。 在每年的「裝飾藝術周」,這裡則會猶如時光倒流,眾多居民穿上30年代的誇張服飾,開著老爺車來到市中心商業街,隨著音樂跳起查爾斯頓舞,一起慶祝小鎮的震後重生。 2019年進行的一項經濟影響研究表明,該裝飾藝術節能帶來的總收益超700萬紐元。 責任編輯:劉潤菁

16世紀荷蘭藝術家馬丁·希姆斯科克(Martin Heemskerck)繪製的手工彩繪版畫,描繪的是傳說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世界七大奇蹟之一。(Carla216 / Flickr)   隨著紐西蘭向更高的城市密度邁進,坎特伯雷大學歷史學教授凱蒂.皮克爾斯(Katie Pickles)在非營利性媒體The Conversation上發文表示,人們應充分利用屋頂的空地,打造實用性及趣味性俱佳的新活動空間。 以下為皮克爾斯教授的觀點: 在過去,紐西蘭一直是一片郊區沃土,正如暢銷書《四分之一英畝的巴甫洛娃天堂》(quarter-acre pavlova paradise)中著名的描述,長期以來,理想的家園一直是在一片完整的區域中,建上一所房子。但這種情況正在迅速發生著變化。 隨著房價飆升以及房屋供不應求,中等密度的房屋開發將填補城市和郊區的視野。再加上人們生態可持續性意識的日益增強,紐西蘭人似乎很快就會仰望他們曾經通過後院窗戶看到的那些綠色空間。 那麼,為甚麼不來一次屋頂革命呢?自房屋被發明以來,屋頂的空間就被人類所利用。相傳,建於屋頂和露台之上的巴比倫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將古城變成了綠色。而它正是出自那些在城市景觀中嚮往自然的人們之手。 如今,屋頂花園和「綠色屋頂」運動正在國際上盛行,無論是家用還是用做商業空間。曾經被用於太陽能發電和收集雨水的屋頂,現在則被用於糧食生產、緩解氣候變化的微型「森林」種植、「野生園藝」、休閒以及娛樂。   世界的屋頂 拍於2017年8月的新加坡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James Faulkner/Flickr)   重建屋頂的例子隨處可見。例如,泰國國立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就把其水稻梯田下的綠色屋頂用於城市農業、多功能有機食品空間、公共設施、水管理系統、能源發電機和戶外教室,他們為此引以為豪。 巴黎展覽中心(Paris Exhibition Centre)的屋頂現在則是一個菜園,旨在減少食物裡程成本,為當地人提供蔬菜供給。新加坡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以其巨大的「超級樹(supertrees)」建築,在這個人口稠密的城市國家開創出一片鬱鬱蔥蔥的綠洲。 再說一些離紐西蘭近一些的例子。藝術家兼建築師 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位於Kawakawa洗手間上的著名屋頂花園,正是他在德國達姆施塔特(Darmstadt)設計的著名Waldspirale建築的前身。 德國達姆施塔特(Darmstadt)的著名建築Waldspirale  (Alexandre Prevot/Flickr)   種於公寓大樓螺旋屋頂上的一片森林,則體現了他對與自然共存的多元文化城市形式的典型信念。而旺加雷(Whangārei)全新的Hundertwasser藝術中心的森林屋頂,種有4,000多株植物,更是雄心勃勃。   綠色屋頂 奧克蘭大學工程大樓的綠色屋頂也採用了類似的理念。該項目涉及六個地塊,其中包含3,600種原生植物和多肉植物,這些精選的植物都能應對乾旱及洪澇條件。試驗中土壤的替代品則選用了浮石、黏土和樹皮,都為商業和家庭建築提供了模型。 在西部地區,Waitākere Civic Center 綠色屋頂旨在管理雨水徑流、提高能源效率,並促進生物的多樣性。500平方米的平坦花園包含10種本土植物、鳶尾花、以及沙丘植物。屋頂還為本地昆蟲和鳥類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地。 屋頂開發還為城市讓出殖民土地、展示了當地文化、生態,以及為創造毛利空間提供了機會。作為毛利建築復興的一環,奧克蘭國際機場的綠色屋頂受到korowai(一種毛利特有的斗篷)的影響,由帶有幾何圖案的亞麻纖維製成。 在南部地區,順便可以吸收機場噪音污染的皇后鎮的小學Remarkables Primary School,其綠色屋頂與景觀融為一體,還可用作教室。   邊喝東西邊賞景 […]

新年快樂!(Dev Ashish / Pixabay)   隨著午夜的時鐘指向12點,紐西蘭最大的城市——奧克蘭,在絢爛奪目的燈光與輕快欢腾的音樂聲中,率先迎來了2022年。 今年,奧克蘭天空塔傳統的午夜煙花表演已於2021年11月底宣布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多處地標性建築,在這座世界首個迎接新年的主要城市上演的美麗燈光秀。   奧克蘭燈光秀具體介紹 奧克蘭的海港大橋的夜景。此圖與本文無關。(Louis Tan/Flickr)   12月31日晚9點,隨著奥克兰的標誌性地標在燈光秀的照耀下栩栩如生,這座新西兰的最大城市,已經準備好用色彩為人們照亮2022年的天空。 奧克蘭的海港大橋(Harbour Bridge)、天空塔(Sky Tower)、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以及The Light Path,瞬間一起被點亮,上演了這場美麗的燈光秀。 奧克蘭經濟文化部門Auckland Unlimited的帕姆.福特(Pam Ford)對NZ Herald表示,此次的燈光秀名為「Auckland is Calling」,即「奧克蘭在呼喚」,旨在表達疫情下,以一種尊重的方式看待新年之意。 燈光秀中,十萬顆左右高亮度、不同顏色的LED燈經由計算機系統編排,隨著音樂發出繽紛透徹的光亮,將海港大橋、天空塔等地標性建築點亮,象徵著紐西蘭這座最大城市對全國各地乃至世界遊客的歡迎。 據介紹,此次新年燈光秀的創意來自毛利藝術家Katz Maihi設計的Tomokanga(入口、大門)概念,旨在表達奧克蘭的19個iwi部落,以及人、陸地和海洋的交織。   其它新年慶祝活動簡介 往年天空塔的新年煙花匯演檔案照。(Louis Tan/Flickr)   12月31日晚以及新年期間,奧克蘭其它地區還計劃舉行各種節慶活動。 例如,奧克蘭西北部South Head為期三天的以家庭為中心的露營音樂和藝術節AUM Festival,以及舉辦於這座城市北部Ascension Winery酒莊的Highlife Festival,都已拉開帷幕。 此外,紐西蘭首都惠靈頓的國家公園Whairepo Lagoon,同樣用精采的燈光表演取代了傳統的煙花表演。 此前,由於疫情限制帶來的不確定性,紐西蘭已有眾多大型節慶活動被推遲,南島瓦納卡附近舉辦的Rhythm and Alps音樂節是少數進行的大型新年慶祝活動之一。   總理發布新年祝福 12月31日晚,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 (Jacinda Ardern)發布了一張她與一些工作人員的合照,以此向2021年努力工作的人們致敬,同時表達她對每個人的新年祝福。 她表示,該照片提醒她,「在困難時刻,也有一些非常特別的時刻,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幫助我們度過難關。 「對他們,所有人,我要說聲謝謝。因為你們,無論遇到甚麼困難,我們都會度過難關。」 責任編輯:劉潤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