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照中,成片的向日葵在陽光下盛放。(Bru-nO/Pixabay) 1月中旬起,在北帕默斯頓附近的一條鄉間小路旁,一片向日葵花田的數千個亮黃色花頭開始朝東盛開,不僅吸引了遊客的目光,還似乎達到了幫超速駕駛者安全減速的目的。 據Stuff新聞網報導,這片位於Pahīatua南部Mangamaire農場的路邊花田,是女農場主兼攝影師阿貝.霍爾(Abbe Hoare)於去年10月至11月親自種下的,預計將開到2月底。 霍爾對Stuff表示,在花田所在的Tutaekara Rd路段,經常被司機當成賽道超速駕駛,完全不顧70公裡/小時的限速,也注意不到此處的鐵路道口。 「我想讓交通慢下來,」她說。 她希望大量的黃色花瓣可以安全地吸引人們的注意,並說花田確實讓一些路人停下車來,以此為背景拍照。 據報導,霍爾和她的伴侶在他們90公頃的農場中飼養牛羊,並種了一些菊苣和車前草作物來餵養羔羊。 但霍爾一直想種一些其它作物,並選擇種植向日葵。 去年10月及11月,她一個人用播種機在這片半公頃土地上種了4.7萬顆葵花籽。她表示正在考慮今年春天是否要種更多。 據報導,由於這片向日葵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傳開,很多人聯繫霍爾,希望能過來看向日葵。 作為攝影師的她,還接到很多拍照訂單。預訂週末來拍照的就有約800人,捷星航空還以這片向日葵為背景拍攝了宣傳視頻。 責任編輯:劉潤菁
2010年2月26日的紐西蘭奧克蘭元宵燈節活動上的慶祝燈飾。當年為中國新年的虎年,與2022年相同。(russellstreet/Flickr) 1月25日(週二),活動主辦方宣布,紐西蘭大型文化活動——2022年奧克蘭元宵燈節已確認取消。由於疫情,該活動已連續三年未能舉辦。奧克蘭市長鼓勵人們觀看慶祝中國新年的線上節目。 今年的元宵燈節原定於2月10日至13日在奧克蘭的ASB Showgrounds舉辦。 奧克蘭經濟文化部門Auckland Unlimite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奧克蘭元宵燈節只能在黃燈及綠燈狀態下進行,但目前的紅燈狀態不確定會維持多久,因此決定取消活動。 據NZ Herald報導,奧克蘭市長菲爾.戈夫(Phil Goff)承認,這是一個令人失望的決定。 「奧克蘭元宵燈節是紐西蘭最大的文化慶典,也是奧克蘭活動日程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奧克蘭華人社區來說,」市長說。 2012年2月3日奧克蘭元宵燈節上的老虎燈飾。(Andrea Lai/Flickr) 他指出,疫情導致2020年及2021年的元宵燈節取消,其它定於下月舉行的主要中國新年活動也已取消,今年的元宵燈節備受期待。 「不得不再次取消,我們都感到失望,」他說。 但戈夫同時表示,考慮到Omicron毒株正在奧克蘭傳播,「此時取消元宵燈節是正確且負責任的決定」。 戈夫鼓勵奧克蘭人觀看2022年奧克蘭元宵燈節的在線節目,網址為www.aucklandnz.com/lantern。從2月1日起,該網站將直播為慶祝2022年中國新年特別製作的節目。 據NZ Herald報導,Auckland Unlimited的相關負責人理查德.克拉克(Richard Clarke)表示,活動工作人員、表演者、攤主、贊助商以及參與策劃的每個人都為這次活動奔忙,無法以該活動展示奧克蘭是「一個重大打擊」。 「他們的工作、奉獻精神以及對此次活動的熱情是不朽的,我要感謝所有人,」克拉克說。 責任編輯:劉潤菁
檔案照中,一些日常餐具正在某家博物館展出。(JamesDeMers/Pixabay) 現在參觀博物館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樣便利,而南地(Southland)的12家博物館,已經通過一項為期兩年的試點項目,把超過5000件藏品編目整理至一款軟件,與更多人分享當地的遺產。 據Stuff新聞網報導,該試點項目名為方舟計劃(Project Ark),由因弗卡吉爾市議會與南地和戈爾地區議會共同於2018年啟動,致力於將當地12家博物館中的每件藏品整理彙編至一款名為eHive的軟件中。 該計劃的協調員大衛.洛尼(David Luoni)對Stuff表示,博物館是集體社區的記憶,非常值得保留。任務雖然艱鉅,但這就是該項目選擇將南地每家博物館藏品數字化的原因。 「博物館藏品代表了一個社區的集體記憶,保存和共享這段記憶至關重要,這樣我們才能保持作為社區和地區的強烈認同感,」他說。 「我們的遺產也是國家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博物館展出的地圖等展品的檔案照。(Devran Topallar/Pixabay) 據介紹,通過與每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面,整合並分享藏品的信息,在項目運行的兩年間,每家博物館都至少已有50件藏品信息在線數字化,在線藏品總數已有5000件,且編目工作仍在繼續。 洛尼說,該項目正在以協調和戰略的方式實現其遺產目標,即關心並分享南地地區的遺產收藏。 他表示,這個項目也收到了公眾的積極反饋,去年eHive軟件上,有超過1.95萬名訪客瀏覽了溫德姆和地區歷史博物館的部分藏品,頁面瀏覽量超過4萬次。 「考慮到博物館不對公眾開放,這太棒了。這裡有證據表明,方舟計劃正在實現其讓收藏品更易於訪問的目標。」 洛尼表示,儘管博物館將自己的藏品數字化並不少見,但一個地區的多家博物館共同合作解決此類問題的並不多。 他認為,這一項目表明,通過協調及戰略性合作,把一個地區的博物館藏品信息與全世界共享是可行的。 他說,雖然研究、編目、拍照和掃瞄這一過程非常辛苦,且疫情給項目的開展帶來挑戰,但疫情同時增大了快捷訪問博物館展品的需求。 「這就是讓博物館更加民主的理念,讓人們能夠從任何地方獲取他們的遺產,」洛尼說。 「但沒有甚麼能取代到博物館來感受真品的力量。」 責任編輯:劉潤菁
一處餐飲接待場地的檔案照。(Nenad Maric/Pixabay) 隨著公衛限制收緊,基督城的一個商會呼籲政府針為旅遊及酒店餐飲業,推出更具針對性的工資補貼和勞動力支持。 1月24日(週一)起,全國使用疫苗通行證的餐飲接待場所,人數上限變為100人,且需保持1米距離。 坎特伯雷僱主商會(CECC)首席執行官莉安.沃森(Leeann Watson)對RNZ表示,旅遊餐飲業不僅會損失收入,還會因隔離規定面臨員工短缺。 她表示,環境在不斷變化,不確定性仍在持續,他們希望政府能考慮如何為持續受到最大衝擊的行業提供支持。 「非常重要的是,當我們度過這個關口且等到邊境開放時,我們仍有良好運作的旅遊業務,」沃森說。 沃森還指出,若有大量員工不得不隔離,企業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填補崗位空缺。 她認為,如何獲得熟練和非熟練員工可能是目前很多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如果政府希望企業生存下去,應考慮長期支持,她說。 責任編輯:劉潤菁
檔案照中,幾隻啄羊鸚鵡正在高山的一處房屋附近休憩。(Brian Ralphs/Flickr) 紐西蘭生活著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山鸚鵡,英文名叫Kea。由於經常襲擊山區綿羊,它們又被稱為「啄羊鸚鵡」,同時以好奇的天性聞名。據Stuff新聞網報導,今年繁殖季,尼爾森湖區巢穴中一下長成6隻啄羊鸚鵡,被認為對當地重建種群起到巨大作用。 據報導,這6隻啄羊鸚鵡是聖誕前後在聖阿爾諾山脈(St Arnaud Range)的兩處巢穴中孵化長大的。 尼爾森湖區環保部(DOC)的高級護林員梅麗莎.格裡芬(Melissa Griffin)對Stuff表示,一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尼爾森湖區國家公園內的Kea鸚鵡總共不到6只,且去年繁殖季只有1隻鸚鵡長成。 「這6隻雛鳥對尼爾森湖的種群來說非常重要,」她說。 據介紹,尤其是針對野貓的高科技捕食者控制工作,在這個繁殖季發揮了重要作用。環保部(DOC)計劃今年繼續擴大該項工作。 她說,在啄羊鸚鵡保護信託基金會(Kea Conservation Trust)、DOC護林員以及眾多志願者的共同努力下,受監測的啄羊鸚鵡可100%地存活下來。 啄羊鸚鵡保護信託基金會籌集資金設置了20個活體捕捉籠式陷阱,以阻止野貓對鸚鵡巢穴的破壞,被認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格裡芬說,白鼬和負鼠的誘捕工作也發揮了作用,同時鳥巢外的運動傳感器攝像頭可捕捉到Kea鸚鵡及任何捕食者的活動。 為了建立Kea鸚鵡的數據庫,有關當局要求人們向https://keadatabase.nz/報告看到的Kea鸚鵡,以更好地提供保護。 根據環保部(DOC)信息,目前這種鸚鵡全球僅剩3000至7000隻。它們還獲得了2017年度“世界最聰明的鳥類之一”殊榮。 責任編輯:劉潤菁
檔案照中,一隻小袋鼠正躲在花叢裡。(Sandid/Pixabay) 這個夏天,生物安全部門敦促徒步旅行和外出露營的度假者留意小袋鼠的動向,表示這種動物正在毀壞紐西蘭的本土植物,有關當局計劃根除這種有害生物。 「我們不能讓小袋鼠種群進一步擴散。最終,我們希望這個國家沒有小袋鼠。這不是權宜之計,我們得把這件事做好,」紐生物安全局的相關負責人約翰.沃爾什(John Walsh)在一份聲明中說。 「小袋鼠對許多本土的幼苗、灌木、蕨類植物和草類植物胃口很大,從而阻礙植物再生,改變了我們的森林結構,降低了植物支持本土鳥類和其它野生動物的能力。」 他表示,該部門估計,到2025年,小袋鼠造成的環境及經濟損失,每年將達8,400萬紐元。 小袋鼠於1800年代後期首次被引入紐西蘭,但由於沒有天敵,它們的數量猛增。 沃爾什表示,若任其發展,這種有害生物可能會在未來50年內覆蓋全國三分之一的地區。 生物安全局敦促度假者密切關注小袋鼠死活的跡象。 沃爾什在聲明中說:「雖然小袋鼠天生行蹤不明,白天躲在灌木叢中,晚上出來覓食,但有報導稱,看到小袋鼠的踪跡——死的、活的、爪印或糞便是成功遏制它們擴散的關鍵。」 沃爾什指出,在南坎特伯雷湖和羅托魯瓦湖地區,情況尤其令人擔憂。小袋鼠的數量增加了數萬隻。 小袋鼠在1993年《生物安全法》中被歸類為有害生物,未經許可不得飼養、出售、轉移或展示。對於違規者,最高可處以$100,000K罰款和/或五年監禁。 公眾可以向www.reportwallabies.nz報告在紐西蘭任何地方看到小袋鼠的情況。 責任編輯:劉潤菁
2021年1月4-5日,格蘭特.伯利(Grant Birley)在奧克蘭以北的大曼利海灘(Big Manly Beach)拍攝的生物發光美景。(Credit: Grant Birley) 1月9日晚,兩位紐西蘭攝影師在奧克蘭北部的大曼利海灘(Big Manly Beach),捕捉到了柔美的藍色熒光隨海水流動的神奇一幕。據NZ Herald報導,兩年來這兩位攝影師一直在研究這種現象,並根據自己制定的指南,於當晚欣賞到了這動人的一幕。 藍色的熒光隨著海水流動,並因水的流速忽明忽暗,處於海浪頂端時尤顯明亮耀眼。這種令人嘖嘖稱奇的景象,屬於一種「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現象。它還有一個更為浪漫的名字——「藍眼淚」,被列為世界15大奇景之一。 「藍眼淚」一般是馬來西亞和台灣對它的稱呼,實際是一種海中會發光的浮游生物,也叫夜光藻。這種藻類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其體內含有一種螢光素-螢光素酶,在感受到周遭環境變化時,就能發出美麗的藍色熒光。 攝影師格蘭特.伯利(Grant Birley)對NZ Herald表示,他是在2020年1月第一次看到這種景象的,並在那之後一直在關注追蹤這一現象。 根據他的研究與拍攝經驗,伯利發現這是一種「相當不可預測且變化無常」的景象,但他想找到更可靠的方法來增加欣賞美景的概率,並確實積累了一些相關經驗。 與格蘭特.伯利很像,經常追尋「藍眼淚」美景的馬修.戴維森,同樣找到了一些小技巧。 兩位攝影師對NZ Herald表示,雖然還很難準確做到這一點,但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發現,希望能為更多喜歡這種美景的人提供一些指導。 什麼條件下更容易看到生物發光現象呢? 1.雨後的夜晚(After rain, comes shine) 很多水中的浮游生物會在傾盆大雨後,在海水中發出光亮。(Credit: Grant Birley) 生物發光現象有時明顯,有時很微弱,而一些最顯著的生物發光現象,通常在下過雨的炎熱夜晚出現。 很多水中的浮游生物會在傾盆大雨後,在海水中發出光亮。 伯利表示,1月9日(週日)晚上這次生物發光就非常明亮,在很大程度上與潮汐以及海水的溫度有關。 2.炎熱的深夜(Hot evenings, after dark) 光線越少越好,且夜晚沒有月亮最好。(Credit: Grant Birley) 溫度及環境光都會影響觀看的效果,光線越少越好,且夜晚沒有月亮最好。 若海水異常溫暖,海面也比較平穩,則更容易看見熒光,例如目前受海洋熱浪影響的紐西蘭。 但實際上,全年都有可能欣賞到生物發光的美景。 伯利說,他在7月也看到過,但那段期間不是很頻繁。 3.從上往下看(Look up) 馬修.戴維森是一名追踪「生物發光」美景的攝影師,也叫「海洋極光」獵人。(Credit: Grant Birley) 馬修.戴維森表示,他曾利用衛星圖象追蹤「藍眼淚」,而紐西蘭大氣及水資源研究院(NIWA)已將海水升溫及浮游植物的情況繪製於地圖上。 該地圖顯示,奧克蘭和豪拉基灣都是觀賞這種現象的熱門地點。 […]
2013年1月17日,新西蘭北地(Northland)的灌木森林風光。(Samuel Mann/Flickr) 1月11日(週二),紐西蘭的北地(Northland)在全球標誌性旅遊名單中榜上有名,被《紐約時報》評為「2022年最值得去的52個地方」之一。 據NZ Herald報導,今年該榜單與往年略有不同,以「改變世界的52個地方」為題,旨在選出已經更趨完善,或通過旅行者的參與,可變得更好的地方,紐西蘭的北地因此上榜。 在對該地區的描述中,《紐約時報》介紹了當地的毛利文化遺產,突出了其原住民文化與神奇溫泉的特色。 該文寫道:「文化課程在等著你,溫泉也在等著你,在這裡,旅行者可以給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充電」。 《紐約時報》表示,遊客會在北地的恩加瓦溫泉(Ngawha Springs)放鬆,通過該處幾十個富含礦物質的地熱池,來舒緩疼痛、治療常見疾病。 在該地區的文化和教育中心Te Ahurea,設有一個可以互動的定居地遺址(毛利語稱為pā)。旅行者可前往感受Hongi、Rewa和Tāreha毛利原著民的歷史和傳統。 北地還有毛利人持有運營的私人探險機構Tu Tika Tours,可供遊人通過故事、歡迎儀式、唱歌、編織和美食來了解當地的習俗。 《紐約時報》還推薦了當地僻靜的生態度假酒店Tahi,指出該酒店不僅可提供豪華的服務,還承諾將其利潤全部回饋給當地的保護、文化及社區。 責任編輯:劉潤菁
2014年4月12日的北地著名旅遊景點——恩加瓦溫泉(Ngawha Springs)。2022年1月,這裡還被世界知名旅行榜單《紐約時報》所推薦。(itravelNZ® – New Zealand in your pocket™/Flickr) 去年5月,政府宣布了一項2億紐元的旅遊計劃,來為紐西蘭南島五個地區提供更多支持。據RNZ報導,此前政府官員還建議把北地納入該計劃支持名單,避免北地進一步落後於其它地區。 政府的2億元旅遊社區計劃支持的地區包括:峽灣地區(Fiordland)、南島西海岸的South Westland、皇后鎮、麥肯齊(Mackenzie)和凱庫拉(Kaikōura)。 然而,根據《官方信息法》發布的一份文件顯示,4月1日發給社會發展部長卡梅爾.塞普洛尼(Carmel Sepuloni)的文件中,官員還建議政府把北島的北地(Northland)納入支持之列。 文件表示,在國際遊客回歸之前,該地區的旅遊業需趕上紐西蘭其它地區,而非進一步被落在後面,「當地公共服務負責人擔心旅遊收入及就業匱乏會對本地造成綜合影響」。 但政府選擇將重點關注地區都集中在南島,旅遊部長斯圖爾特.納什(Stuart Nash)還宣布了該旅遊社區計劃的12條要點,其中一半集中在南島,一半為全國性舉措。 1月11日(週二),納什對RNZ表示,政府使用了「嚴格」的資助標準,但北地地區並未達到該門檻。 此外,納什說,疫情期間,北地從國內遊客消費的收益高於全國其它地區,但下半年奧克蘭的封鎖對該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納什還指出,政府的其它旅遊行業撥款,以及2020年的旅遊復甦計劃,都對北地提供了支持。 責任編輯:劉潤菁
一隻紐西蘭大奇異鳥(Brown Kiwi)的檔案照。(公有領域) 環保部(DOC)最近發布的鳥類評估報告帶來了一些好消息。報告顯示,紐西蘭的國鳥——奇異鳥的保護狀況有所改善,其中一個品種已從受威脅名單上被移除。 報告顯示,紐西蘭北島的大奇異鳥(Brown Kiwi)種群數量突破2萬隻,已從「面臨風險——數量下降」重新分類至「不再受威脅」。這種奇異鳥預計再繁殖三代,種群數量還會增長10%以上。 DOC首席科學顧問休.羅伯遜(Hugh Robertson)對Stuff新聞網表示,這一結果令人鼓舞,但也是多年來人們持續付諸努力保護它們的結果。 羅伯遜已從事奇異鳥保護工作30餘年。 他說,在開展保護工作之前,奇異鳥的數量一直在減少,且人們對其原因知之甚少。若任由這種不會飛的鳥在野外生活,新孵化的雛鳥只有5%的機率能長大。 羅伯遜表示,為了將紐西蘭的國鳥從瀕臨滅絕的邊緣拯救回來,他們做了大量的工作。 例如,工作人員從野外取出奇異鳥蛋進行人工孵化及飼養,再把它們放歸野外。這樣,雛鳥長為成鳥的概率就升至30%-50%。 白鼬、鼠類等捕食動物對奇異鳥的威脅相當大,羅伯遜表示,而密集誘捕有害生物、設立育種計劃及無害蟲區,都取得了成效。 報告還顯示,2012年時,全國有有25種鳥類面臨著最高風險的滅絕威脅,而2021年這一數字已降至18種。 羅伯遜表示,工作人員及志願者對奇異鳥的保護工作也讓一些其它鳥類受益——捕食動物少了,有助於更多鳥類茁壯成長。 然而,通過對全國近500種鳥類的調查評估,報告發現,紐西蘭一些特有鳥類仍處於滅絕邊緣。 報告指出,紐西蘭野外估計只剩30隻白燕鷗(Fairy Tern)。 此外,褐鴨(Brown Teal)和南島垂耳鴉(South Island kōkako)已被歸類為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即可能已經滅絕,已多年沒有經證實的目擊記錄。 責任編輯:劉潤菁
2014年5月19日,一隻蘇門答臘虎在愛爾蘭首都的都柏林動物園中張望。(Neil Turner/Flickr) 1月10日(週一),一隻極度瀕危的老虎在漢密爾頓動物園迎來了它的22歲生日。該動物園表示,這是世界上第二長壽的一隻圈養蘇門答臘虎。 據RNZ報導,這隻雌性老虎名叫Mencari(孟卡裡),2000年1月10日生於惠靈頓動物園,一歲多後在漢密爾頓動物園安家,也是該動物園年齡最大的動物之一。 野外的蘇門答臘虎預期壽命為15年,但據該動物園園長所說,如今已22歲的Mencari仍很健康。 Mencari生日當天,動物園特地給它準備了很多好吃的,包括一個特製的生日蛋糕——用血和奶油製成。 漢密爾頓動動物園園長馬克.特納(Mark Turner)對RNZ表示,在這個大日子裡,眾多的特別關注讓Mencari「很高興,但有時也會發火」。 特納提到,在Mencari很小的時候,它脾氣就很暴躁,如今也仍有點粗魯,但作為世界上第二年長壽的圈養蘇門答臘虎來說,它完全有資格脾氣不太好。 原來,在Mencari在惠靈頓動物園出生時,特納當時也在那裏工作,並經常在它小時候給它稱重、做檢查,還與另一位飼養員親自把它帶到了漢密爾頓動物園。 同時隨行的,還有與Mencari同時出生的另兩隻蘇門答臘虎。 「我把它們帶到這裡,安頓好,然後我以為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它們,」他說。 但是一年多前,特納又回來這裡,並擔任了漢密爾頓動物園的園長。 他表示,當看到Mencari仍健康且有活力地活著時,他「非常非常驚訝」。 目前世界上,野外僅存的蘇門答臘虎不到400隻,屬於極度瀕危物種,特納透露。 責任編輯:劉潤菁
2011年1月11日,在紐西蘭南島但尼丁以南的Curio Bay的海灘上,有兩隻紐西蘭海獅。(Stine Homann/Flickr) 每年1月,通常是紐西蘭一種特有海獅產下幼崽的時候。據RNZ報導,今年的繁殖季,新生海獅的數量可能會創下新高。奧塔哥地區環保部(DOC)的工作人員還敦促當地人留意新生海獅的情況,若發現有小海獅出生,可與他們聯繫。 紐西蘭海獅是僅發現於紐西蘭的特有海獅品種,種群數量約有1.2萬隻,其主要繁殖地的種群數量有下降趨勢。 據RNZ報導,今年南島的奧塔哥半島(Otago Peninsula),共記錄了28隻處於繁殖年齡的海獅,預計約有20隻會產下幼崽。 當地環保部(DOC)的工作人員吉姆.費夫(Jim Fyfe)對RNZ表示,早在歐洲人登陸紐西蘭大陸狩獵前,這種特有的紐西蘭海獅就從大陸上消失了。 「它們可能和恐鳥一起消失了,因此看到它們重返大陸真的非常令人興奮,」他說。 據費夫介紹,奧塔哥半島的海獅是從1994年開始來此生育後代的。2000年,該地區共出生了兩三隻小海獅;到2010年,新生了6到8隻幼崽;去年則是18隻。 「因此這個數量正在逐漸增加。」 2021年1月,這隻海獅媽媽在紐西蘭南島但尼丁的Chisholm Links高爾夫球場產下幼崽。(Credit:Chisholm Links) 費夫說,但尼丁是紐西蘭為數不多的海獅繁殖地之一。通常海獅會選在這裡受歡迎的海灘產下幼崽,或在本地的高爾夫球場。 海獅幼崽大多都生於1月初,幾週後就會從出生的地方去海灘學游泳,因此,費夫敦促但尼丁人留意周圍海獅出生的情況,若發現有幼崽出生,要與他們聯繫。 他說,人們若看到海獅,要與它們保持20米的距離,且不要讓寵物狗靠近它們。 已有四五隻海獅在Smaills Beach海灘安了家,費夫說。工作人員也已實施了限制措施,在一些地區標明寵物狗可以通行的地方,以保證讓小海獅能安全往返海灘。 「它們是非常聰明和好玩的動物,所以我們對它們了解很多,它們也對我們了解很多,」費夫指出。 對於可能被好奇的海獅接近的人,他提醒道,不要表現得過於驚慌,不要馬上跑掉,也不要看它們的眼睛,而要假裝根本不在乎它們,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尤其是當你與幾個人在一起時,它們會想找出那個更有趣的人一起玩。」 責任編輯:劉潤菁